1.三多堂什么地方什么典故为什么这名字
太谷曹家大院——三多堂博物馆,位于太谷县城西南五公里处北恍村东北角,北临南同蒲铁路和 108国道线。
它原是晋商巨富北恍曹家的一处“寿”字形宅院,外观雄伟高大,形似城堡,独立村北,与四周低矮的民房形成鲜明的对照。宅院总占地面积 10638平方米,建筑面积6348平方米,保存着明、清、民国三代的建筑群,陈列着无数珍品,是新开发的一处晋商文化旅游景点。
1995年10月开放,已成为晋中旅游的热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家始祖曹邦彦是太原晋祠花塔村人,以卖砂锅为生,明洪武年间举家迁移到太谷北恍村,兼以耕作。到第14代“三”字辈中有个叫曹三喜的独闯关东做买卖,获利甚丰,当时所谓“关外七厅“均有曹家的商号。
清兵入关,又把生意做到关内,先在太谷设号,向全国辐射。到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铺面,达 640余座,资产高达 1200万白银,雇员有 37000人,所以乡民有“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商号”的说法。
后又跨出国门,东到日本,北到莫斯科,西到巴黎、伦敦,把国内的茶叶、布匹输往国外,引进日本的钢铁,高丽的人参,俄罗斯的金属制品。 曹家在山西和蒙古之间走出了一条“茶叶之道”,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相媲美。
惜于光绪甲午、庚子年以后由于战争、商业竞争、子孙的骄奢淫逸导致了失败,终于走完了自己的辉煌历程。 曹家在极盛之时,在北恍村相继建起了一批布局庞大富丽堂皇的宅院,如:五桂堂、怀义堂、福善堂、三多堂等,尤以“福”、“禄”、“寿”、“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最具代表性。
幸存下来的“寿”宅院,是曹氏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堂名,习惯上称为多福、多寿、多男为内容的“三多堂”。这座宅院以高耸大雅,厚重古朴的特色冠于群院之首。
宅院座北朝南,分南北二部分,东西并排三个穿堂大院,连接三座三层17米高的楼房,内套15个小院,现存房舍 277间。 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龙楼凤阁鳞次林比,信步廊庑迂回,举目檐牙高喙,好一座庞大气派的豪门宅院!楼顶还建有三个亭式重楼,飞阁凌空,是曹家护院家丁巡逻之地,也是主人举杯邀月之所。
建筑造形酷似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头像。当清晨雾气霭霭之时,或黄昏暮色茫茫之际,站在远处观赏,三座顶楼和整个建筑一起,酷似三头庞大的“牛”、“羊”、“猪”形。
这种追新逐奇的建造意识,给宅院平添了几分辉煌和神秘。 三多堂建筑堪称中国民宅奇葩,然而三多堂展出的珍宝则是花蕊朵朵了。
它陈列有四大项目12个内容,数千件文物工艺,数千张照片,再配以绘画、书法、模型及现代化的灯光、音响效果,较好地反映了曹家全盛时期的概貌。 “曹家经商史”主要反映曹家历代从艰辛的创业到创造辉煌和走向衰落的过程。
有创业阶段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辉煌时期的“辽奉蒙俄六百座”,“福禄寿喜四合围”;有衰败时期的“白烟一股瞬息间,千年瓦金落纷纷”的情景。 “明清家具展”陈列有 400多件明清家具,有世所罕见的用92块天然花纹大理石镶成的“百寿大屏风”,后部有上下各50个“寿”字型和三代帝王师祁 藻摘录古代十七位学者启导告诫后人的真迹文章。
一百个寿字和文章均用阴刻手法刻于其上,又以金粉涂之。有“螺钿镶嵌贝壳镜”,用天然贝壳雕琢上民间吉祥图案和“福禄寿”三星,当你选择不同角度时,会呈现出不同色泽。
据传如果看到红色则会官运亨通,看到粉色则要走桃花运,而黄色则预示着要发财致富了。又有“寸斤寸金”的“红木半圆桌”,立体造化的”大理石座镜”以及数百件明、清家具,有“皇家看故宫,民间看曹家”之说。
“瓷器馆”陈列有近2000件瓷器,从掸瓶、罐,到碟、碗、盘,大大小小,琳琅满目,其中不乏许多明、清珍品。 令人称奇的是在“珍宝馆”展出的清宫国宝金火车头钟,此系法国给清廷的贡品,用黄、白、乌三种金制成,重 84。
50市斤,上镶时钟、晴雨表,上好发条可沿轨道而行进。 这件国宝是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路经北恍向曹家借款的抵押物。
另一件珍宝是明代大画家仇瑛临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长7。
74米,宽0。45米,上有1643个人物,208头牲畜,生动逼真,价值连城。
同时展出的还有羽毛镜、商朝白燕古陶、哥窑碎瓷等珍品。 此外,三多堂还展出有清代大书法家赵铁山的40余幅书法真迹,形意拳发展史,根雕艺术展,太谷宫灯展以及太谷县史等展览。
现在正着手复原西侧的曹家花园,开辟一处休闲场所。 曹家大院过道 。
2.山西曹家大院题字"三多堂"是什么意思
在辽阔的晋中平原上,与平遥古城结伴排列的,除祁县外,还有太谷这座古城。
从太谷县城向西南走5公里,在一个叫做北洸村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大名鼎鼎的三多堂,即:多福、多子、多寿之意。三多堂亦名曹家大院,为太谷商业资本家曹氏旧宅。太谷曹家,以其始祖曹三喜创业,生意最兴盛时,国内各地的商号竟达640多家,雇员近五万人。
三多堂占地面积6468平方米。院落呈“寿”字形,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东西并排三个穿堂大院,上接三座三层高楼,内套15个小院,房舍270多间。整个院落院中有院,错落有致,具有高耸、厚重、古朴的特色。这个布局完整的建筑体系,不仅融合了南北方建筑的特点,而且还吸收了欧洲建筑文化的理念。院内,砖、木、石“三雕”技艺高超,绘画艺术精美。
这里陈列着许多诸如“百寿大屏风”等珍贵文物。其中有一个纯金火车头,用黄、白、乌三种纯金制成,上嵌钟和晴雨表,是法国送给清廷的供品,精巧别致,价值连城。由于当年慈禧太后西逃途经太谷时向曹家借款以此为抵押品,才使这件珍品留在了曹家大院,因而也留下了“金钟今尚笑西后,无有曹家怎西归”的百年笑柄。
3.三多堂的历史沿革
相传,以前“三多堂”还不是现在的院落,也不是曹家的,是一个败落财主家的,财主家的后人不敢住,说院里闹鬼来,到了半夜就有一白一金的俩个人在院里叫你是曹家的吗,吓的他们不敢住了,请了许多和尚,道士念经多不管用,一直空了好多年,过了好多年来了一个推独轮车的年青人,来到这里,天黑了有下起了雨,自想住在这个院,财主家的2113后人说院里闹鬼你不害怕就住吧,年青人想为人不做愧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就住了下来,到了半夜果然那俩人有来了,你是曹家的吗,年轻5261人开始吓了一跳,但一想是呀,我姓曹呀,我又没害过人,怕什么,就说我姓曹,俩人一笑我们可以交差了,玉帝看你多年行善,特赐你黄金白银,来吧跟我们拿把,说完来到墙角一晃就不见了,年轻人大胆的来到墙角挖开一看,果然4102有好多财宝,年轻人把财宝取出,到了天明找到院落主人说想买这个院,院主人很高兴,多年来闹鬼没人敢住,现在有人买,就很便宜的卖给了他,年轻人就1653住在这里,不做补锅的生意,干起了大买卖,后来还把院落修成了,福,禄,寿,也就是现在的三多堂。
4.姜源的典故
姜嫄(上古时代人),姓姜,陕西省武功县人,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下后稷,后稷教人务农,成为中国的农耕始祖,也是周人的祖先。
原始社会末期,今关中西部的武功、杨凌一带曾是炎帝后裔姜族部落的封国有邰。姜族部落也称有邰氏。有邰氏有个女儿叫姜嫄,其子弃是周人的始祖。在夏朝时周族的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以后被奉为农神。弃成了农神,母以子贵,姜嫄也被后世尊为圣母。今武功县武功镇的南门外有姜嫄圣母墓、圣母祠正殿悬有“母仪邰城”的巨匾,表达了后人对这位生育农神,造福人类的伟大母亲的崇敬和怀念农祖后稷 后稷的母亲是姜嫄。在后稷出生之前,姜嫄经常敬奉神明。祈求有子。可是当她因在外踩上天帝巨大的足迹怀孕生子后,又以为这是不祥之兆,于是曾三次将孩子抛弃。孩子几次大难不死,姜嫄认为这是神灵保佑,便将其抱回抚养,由于曾被抛弃的缘故给孩子起名弃。
5.为什么曹家大院又叫三多堂
曹家大院又叫三多堂,位于太谷县北洸村。
曹家,原籍太原 花塔村。明洪武年间,太原花塔曹家始祖曹邦彦的第十一代孙曹 晋卿,迁居于太谷县北洸村。
晋卿以务农为主,空闲时挑担卖砂 锅、豆腐、豆芽等。到第十四代孙曹三喜时,灾年不断,难以生 活,只好闯关东糊口度日。
经过两三代人的拼搏、创业,因经营 有方,财源滚滚,遂腰缠万贯。曹家在顺治年间发家,从嘉庆年 间开始设立堂名,“三多堂”便是其中一个堂名。
“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三多堂建筑的特点是“高 耸、厚重、古朴”。
三多堂坐北向南,南北长98米,东西宽66 米,占地6468平方米,院落呈“寿”字形,分南北两部分,东 西并排三个穿堂大院。其建筑风格不仅融合了南北方建筑风格, 并吸收了欧洲的古建筑文化。
6.三多堂的介绍
曹家大院又名三多堂,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北洸村,距乔家大院7公里,为太谷曹家创始人曹三喜开创曹家辉煌基业,成为晋商一支劲旅时所建。按照中国古训,三多即多子、多福、多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