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食节的典故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
2.寒食节的典故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
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
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
3.关于寒食节的故事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
4.清明节称为寒食节的历史典故
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
5.古诗寒食的典故
即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可以看相关链接/view/1027.htm
6.寒食节是有什么典故
远古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春秋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魏晋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
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
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7.寒食节的故事来源
寒食节是冬至后第105日,即中国农历清明节之前的一天,大约在4月4日。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
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山东省鄄城县凤凰乡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实际节日这三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但晚饭仍然有不生火做饭的习俗,一般晚饭会喝开水,而不是平时喝的各种面汤)。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虽然我们不知道寒食节在甚么时候被清明节取代,但从唐代多首与寒食节有关的诗来看,至少在唐朝时,中原人仍然有纪念寒食节的习惯。
8.寒食节的故事 关于寒食节有哪些传说
清明寒食节传说:介子推割肉奉君 亡命绵山(图) 介之推是春秋时晋国的臣子,出生于今山西省夏县裴介村。
他性情耿直,仗义好强,文武兼备,胆识过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孝子。由于他焚身于介休绵山,因此,在晋中一带,均留下不少使人们常加赞颂的故事。
割肉献君 古时候,山西称为晋国,晋国的皇上有个小老婆,想让她生的儿子接位,便定计要害死正宫娘娘的儿子重耳。重耳得知消息后,在介之推等忠臣的保护下,连夜偷偷地离开京城,避难去了。
他们走了很多国家,有的国家因怕晋国报复,不敢收留。在这种情况下,跟随他的人中有一个动摇了。
一天除上,这个人把他们的金银财宝统统偷上逃跑了。 第二天,他们要买吃的没有钱,去讨吃吧,又放不下 架子 ,只好饿着肚子走路。
快到黄昏的时候,他们走到一座前不接村、后不接店的山下,实在饿得连一步也不能走了,大家只好采摘一些野菜填饱肚皮。可是重耳平时吃得都是山珍海味,这野菜怎么能咽得下去? 看到这种情况,介之推心想:我们在外头受苦受罪,为的就是保重耳将来回晋国当皇上,他要是饿死了,晋国也就完蛋了!于是他悄悄躲开众人,用刀子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大块,给重耳熬成肉汤。
当重耳美美地喝完肉汤。清明寒食节传说:介子推割肉奉君 亡命绵山(图) 介之推是春秋时晋国的臣子,出生于今山西省夏县裴介村。
他性情耿直,仗义好强,文武兼备,胆识过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孝子。由于他焚身于介休绵山,因此,在晋中一带,均留下不少使人们常加赞颂的故事。
割肉献君 古时候,山西称为晋国,晋国的皇上有个小老婆,想让她生的儿子接位,便定计要害死正宫娘娘的儿子重耳。重耳得知消息后,在介之推等忠臣的保护下,连夜偷偷地离开京城,避难去了。
他们走了很多国家,有的国家因怕晋国报复,不敢收留。在这种情况下,跟随他的人中有一个动摇了。
一天除上,这个人把他们的金银财宝统统偷上逃跑了。 第二天,他们要买吃的没有钱,去讨吃吧,又放不下 架子 ,只好饿着肚子走路。
快到黄昏的时候,他们走到一座前不接村、后不接店的山下,实在饿得连一步也不能走了,大家只好采摘一些野菜填饱肚皮。可是重耳平时吃得都是山珍海味,这野菜怎么能咽得下去? 看到这种情况,介之推心想:我们在外头受苦受罪,为的就是保重耳将来回晋国当皇上,他要是饿死了,晋国也就完蛋了!于是他悄悄躲开众人,用刀子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大块,给重耳熬成肉汤。
当重耳美美地喝完肉汤后,才听其他人说是介之推割上自己的肉献给他吃的,重耳非常感动,一再向介之推说将来忘不了他,要重重谢他。 子母柏 重耳在外面跑了十九年,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打回了晋国,当了皇上,当时就叫晋文公。
晋文公把跟随他在外边跑了多年、受了很多罪的人都按功劳大小封了官,行了赏,唯独把个介之推忘得一千二净。 介之推再不愿意见到这种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忘恩负义的人,便和他的老母亲一同进入绵山,他在山上修了草房子,一面砍柴,一面开荒种地,生活过得平平稳稳。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众人评,人们对晋文公忘记了介之推的事很生气,这个也说,那个也道,越传越远,越说越多,后来便慢慢地传到晋文公重耳的耳朵里。重耳为了堵大家的嘴、遮大家的眼,便下了一道圣旨,要亲自上绵山去请介之推下山。
晋文公带领随从人员来到绵山,只见山高林多,便派人在山上呼唤,很久都不见介之推出来。有人对重耳说:“介之推是个大孝子,您不如放火烧山,火势一厉害,他必定会背上他妈出山避火。”
晋文公一听很有道理,便下令烧山。当时正是春季,风刮得很大,火越烧越旺,一连烧了三天三夜,却始终不见介之推出山。
原来介之推一心不愿再见重耳,起初他背着老母避火,但跑了多少地方也躲不过,最后他便和老母相互抱住,在一棵大树下被火烧死了。 至今在介之推祠前还留有相互抱在一起的两棵古柏树,传说这就是介之推娘俩被烧死的地方,两棵互抱的古柏树就是他们的化身,人们恭敬地称它为“子母柏”。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 面粉 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9.古诗寒食的典故
即寒食节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
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
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可以看相关链接/view/1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