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妙好辞的典故
曹操曾经途经曹娥碑下,杨修随行。石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
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一想。”走出三十里远的时候,曹操才说:“我已经知道了。”命令杨修单独写出他所知道的。
杨修写:“黄绢,有色的丝织品,写成字是‘绝’;幼妇,少女的意思,写成字是‘妙’;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写成字是‘好’。
齑臼,受辛之器,盛纳五辛的器具。五辛的另外一种解释是葱、蒜、椒、姜、芥;注:这不是受尽艰辛的器具,而是盛纳五辛的器具。
这说的是‘绝妙好辞’的意思。”曹操也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杨修是一样的,于是赞叹道:“我的才能比不上你,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碑文的意思。”
扩展资料:
东汉时,浙江上虞地区有一个14岁的少女,名叫曹娥。因为她的父亲在江里淹死,曹娥投江寻觅父亲的尸体,最后也被淹死了。
这件事很快传扬开来,并被加上迷信的色彩。曹娥也因此成为封建社会“孝女”的典型。当时的“上虞长”度尚为曹娥立了纪念碑。这个碑就是后世所传的名碑——《曹娥碑》。
据说碑文是邯郸淳所作,当时,邯郸淳年仅13岁。他当着众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将碑文一挥而就,写得相当出色。著名文学家蔡邕路过上虞时,曾特地去看这个碑,可是他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
在苍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臼”。当时谁也不明白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绝妙好辞
2.曹娥投江觅夫尸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曹娥投江觅父尸的故事内容:
在浙江上虞,有一条江叫「曹娥江」,这条江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而得名。
曹娥,东汉人,父亲曹盱是一位术士,经常亲自划船到江中做一些唱歌迎神的工作。
汉安二年,也就是公元143年,这一年曹娥正好十四岁。
一天,曹盱划着一只小船,从舜江逆流而上去迎接潮神。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江面上突然起了风浪,小船被一个大浪打翻,就像一片落叶一样,旋即被江水吞没,曹盱也就随之跌入江水之中。
由于江面风浪太大,岸上的人们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一时不知所措,无法及时打捞相救,只好叹息着离去。噩耗传到曹家,曹娥听到父亲落江的消息,哭着奔跑到江边,一边悲痛欲绝地喊着父亲,一边沿江不停地寻找着父亲。
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曹娥在江边日夜不停地寻找着,呼唤着,哭声几乎传遍了整条大江。可是连续三日下来,也没有找到,父亲依然是生死未卜。曹娥哭干了眼泪,不吃饭也不睡觉,每天日夜守在岸边苦苦寻找,人们都非常同情她,纷纷来劝她要保重身体,曹娥告诉大家说:除非找到父亲,否则绝不放弃。
在江边连续寻找守候了十几个昼夜后,曹娥知道这样下去是不可能找到父亲的,于是,她就将自己的衣裳抛到江水之中,然后双膝跪在岸边,对着江水说:「父亲,如果您在天有灵,就成全女儿的孝心,让这衣裳在您所在的位置沉下去吧!」说也奇怪,她抛出的衣裳随着江水漂流了一段距离后,在一个地方打了几个转儿,就沉了下去。曹娥见状赶紧循着衣裳沉下去的地方,纵身跳了下去。
五天后,江面变得异常平静,有人隐隐约约看见下游的江面浮着两具尸体,近前一看,原来是曹娥背着她的父亲。虽然父女俩都没有了气息,身体已经冰凉了,但是,曹娥还是紧紧背着父亲,一点也没有放松。在场的人们见此都流下了眼泪,都说是曹娥至诚的孝心感动了江神,才让她在水下找回父亲的尸首,并把他们送上水面。当地的县官得知后,也被曹娥的孝心和壮举深深感动,下令把他们父女好好埋葬,并且立了一块碑,将孝女曹娥的事迹记录下来,供人们瞻仰、怀念。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曹娥,就在她投江的地方建起了「曹娥庙」,曹娥所居住的村子也改名为「曹娥村」,那条舜江也就改称为「曹娥江」。传说曹娥投江救父那天是五月初五,所以,当地端午节的一系列纪念活动,自然也就与曹娥有关了。
如今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来庆祝节日,然而,当我们沉浸在节日喜悦的气氛中时,是否还会记得这个凄婉感人的故事,并领悟到其中的真情真义呢?
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立身之本。我们与父母本为一体,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根本。倘若忘失了孝道,不懂得知恩报恩,我们的家庭、事业与人生未来,就会如同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又怎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呢?祈愿天下儿女勿忘立身的根本,及时行孝,早日使我们的家庭、事业与人生未来之树,根深蒂固,万古长青。
3.端午节发生的故事(除了屈原,曹娥,伍子胥)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4.古代吉汾救父的故事
孝女曹娥救父的故事 曹娥(公元130年-143年),女,会稽曹家堡人,父亲在舜江中迎潮神时为水所淹,年仅14岁的曹娥,为寻其父投水而亡;后人为纪念孝女,改舜江为曹娥江。
曹娥是会稽上虞梁湖曹家堡人,从小没了母亲,父女相依为命,她是一个十分听话懂事的孩子,敬老爱幼,勤劳淳朴,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当家,深得邻里的喜爱。父亲曹盱是一位巫师,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在迎潮神的活动中,不幸落入水中。
这天风急浪高,滔滔江水一下把他吞没了。曹娥得知消息后,赶到江边,哭着呼喊自己的父亲。
但父亲不见踪影,回答她的只有呜呜的风声,哗哗的浪潮声。之后,她快步跑回家去,一会儿,提了一篮香瓜飞快地回到江边。
曹娥向一位打鱼的邻居借了一条船,把瓜篮拎到船上,邻居们着急,问她要到哪里去?曹娥说:“我有救爹的办法了,我爹喜欢吃香瓜,只要我把瓜抛到江里,如果瓜沉下去了,那一定是我爹在下面,这样,我可以把爹救上来了。”邻居们都劝她,风浪那么大,这样太危险了,可不管邻居们怎么劝阻,曹娥下定了决心,划船驶进了风雨弥漫的江心。
曹娥把香瓜抛到江里,瓜浮着,顺着江水向下游漂去。小船跟在后面,曹娥边划船,边大声地喊:“爹爹,女儿给你送瓜来了,你快来吃瓜呀!”。
但瓜始终没有沉,浪峰之间只有曹娥的哭喊声。曹娥的小船已经漂得很远了,她没有了力气,喊声慢慢地低了下去,可她仍嘶哑地喊着:“爹爹,你女儿……”这样寻到了第7天,她突然感到漂浮的香瓜沉下去了。
“沉了”她扑到船头,睁大了眼睛,望着江面。只见香瓜在水里若沉若浮,恍惚间,似乎也若隐若现地闪着父亲的身影,曹娥高喊一声“爹爹”就扑进了江中。
3天后,人们在江面上发现了曹盱父女的尸体。阳光下,曹娥的面容很安详,她终于找到了父亲。
邻里们非常痛惜,含泪安葬了曹娥父女。 后人十分崇敬曹娥,把那条舜江改名曹娥江,还在江边修起了孝女曹娥庙,以供后人纪念这位年仅14岁的孝女。
“缇萦救父”的故事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
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随父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
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她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这个故事是中国古代故事“二十四孝”之一,人们为了赞扬缇萦做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
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