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有什么典故
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已经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 唐朝时,大将重臣郭子仪晚年退休后,在家忘情声色来排遣岁月。那时候,后来在唐史《奸臣会传》中列名的宰相卢杞,还只是一个尚未成名的小角色。
有一天,卢杞前来拜访他。他正被家里所养的一班歌伎们包围着,得意地欣赏音乐,一听说卢杞来了,郭子仪马上命令所有的女眷和歌伎,一律退到大会客厅的屏风后面去,一个也不准出来见客。
郭子仪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们奇怪地问他:您平日接见客人,都不避讳我们在场,谈谈笑笑,无所顾忌。为什么今天接见一个书生,却要如此慎重呢?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而且他的长相很难看,半边脸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一样,你们女人最爱笑,平时没有事都要笑笑,如果看见卢杞的半边青脸,一定忍不住要笑,你们一笑,他就会记恨在心,一旦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就没有一个活得成了!”。
不久,卢杞果然做了宰相,凡是过去那些看不惯他或得罪了他的人,他一律给以杀人抄家的报复。唯有对郭子仪的全家却很宽厚,即使郭家人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也曲为保全。
在卢杞看来,郭子仪对他一向都是颇为重视的,因而便大有感恩知遇的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呢?当你得罪了君子以后,他只是伤心,不会施加任何不利于你的手段;而当你得罪了小人,而且很可能是无心之失,他便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就算从前你对他有再多的恩德他都没有回报,他也只会记恨你的无心之失,利用种种阴险的手段加害你。很多时候,如果不遇见事情,你很难知道谁是君子还是小.
得罪君子,君子会一笑一怒而过,因为君子的气度,因为君子的容人之量,因为君子不会做那些龌龊的行为。
得罪小人,小人会一直纠缠不止。更重要的是,既然被称作小人了,小人自然可以放弃君子的一切美誉,不折不扣做到底:地上打滚,炕头拉屎,在人家门上撞头讹诈,翘脚骂街,拿石头砸人家玻璃,从人家裆下钻出去跑远了再喊“你等着”。打不过人家就要暗地里掐指屈算,在什么时候怎么样去陷害人家,自己做了婊子还需要在自己家门前立个又高又大又结实的贞洁牌坊,自己犯了法却还在高叫着维护人权,自己骂街无耻下流却还在埋怨人家侮辱了他人格。
2.保自己名声,说别人坏话的小人,典故
人格卑鄙的人。《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陈昉 《颍川语小》卷下:“君子小人之目,始於 大禹 誓师之辞,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盖谓废仁哲任奸佞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亲贤臣,远小人,此 先汉 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 后汉 所以倾颓也。”《朱子语类》卷七十:“君子小人只是个正不正。” 许地山 《女国士》:“你配说吗?偷东西的是君子,还是小人?”
心口皆是是君子,心口皆非即小人;小人大家还晓得要防他,惟有言称尧舜,心同桀纣,口誓山海而心怀陷阱的人,最是难以测度了。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事君必定不忠,事亲一定不孝;交朋友必定不讲信用,对待部属下人,也一定不讲道义,这种人乃是小人中的小人啊!若是使人误信了他的话,而堕入了他的阴谋之中,那么这种的罪行,在阴间的果报就比阳间罪恶还要大好几倍啊!佛经说:“妄言恶口之人,死后堕入拔舌烊铜犁耕的地狱之中,要受过久远劫很长时间的痛苦之后,才能再投生为畜牲,经常以荆棘作为食物;若是再投生为人,则不会具有舌根,口气总是臭秽不堪;就算他说了善言,别人也不会相信;因此造了口是心非的罪业,就会获得如此的果报!”能敢不戒吗?
3.俗话说“小人”是什么典故
人格卑鄙的人。
《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陈昉 《颍川语小》卷下:“君子小人之目,始於 大禹 誓师之辞,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盖谓废仁哲任奸佞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亲贤臣,远小人,此 先汉 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 后汉 所以倾颓也。”《朱子语类》卷七十:“君子小人只是个正不正。”
许地山 《女国士》:“你配说吗?偷东西的是君子,还是小人?” 心口皆是是君子,心口皆非即小人;小人大家还晓得要防他,惟有言称尧舜,心同桀纣,口誓山海而心怀陷阱的人,最是难以测度了。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事君必定不忠,事亲一定不孝;交朋友必定不讲信用,对待部属下人,也一定不讲道义,这种人乃是小人中的小人啊!若是使人误信了他的话,而堕入了他的阴谋之中,那么这种的罪行,在阴间的果报就比阳间罪恶还要大好几倍啊!佛经说:“妄言恶口之人,死后堕入拔舌烊铜犁耕的地狱之中,要受过久远劫很长时间的痛苦之后,才能再投生为畜牲,经常以荆棘作为食物;若是再投生为人,则不会具有舌根,口气总是臭秽不堪;就算他说了善言,别人也不会相信;因此造了口是心非的罪业,就会获得如此的果报!”能敢不戒吗? 明朝的薛文清说:“易经说:庸言必信。
平常所说的话,一般人都以为是不要紧的,因此而养成了说话轻率,而且又不谨慎的坏习惯;殊不知说了一句假话,便是言语上有了过失;所以能够做到庸言必信的人,那么他的道德修养,一定是很高明啊!”故事一: 宋朝司马温公(司马光),在谈到刘器(刘侍制)为什么能够做到“尽心行己”的修养功夫的时候说道:“他的秘诀,就只是做到了‘诚’而已矣!而要做到‘诚’的工夫,就必须先要从不妄语开始做起。”司马温公又曾说到:“刘器的平生,只是一个‘诚’字,他能够把‘诚’字做到了颠扑不破的地步啊!”当时的市民田叟说道:“若是经过南京,没见到刘侍制,就如同经过泗州(山东曲埠),没见到大圣孔子一样的遗憾啊!”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的感动人心呢?答案也只是诚而已矣! 【再析】 我们看到了这个事实,就应该知道诚字怎么会误人呢?为什么人们却不肯对诚这个字痛下功夫呢? 故事二: 任国佐有一次生病,病了很久都没有好,就请道士设立醮坛,向上天祈求保佑平安健康;任国佐就在晚上睡觉做梦的时候,听到神明对他说:“任国佐,你平生为人,心口不一;从小到大都没做一件好事,你这一生所积的罪恶,阎王已经定了案,你的死期马上就要到了啊!”果然没过多久,任国佐就死了。
【再析】 须知五行之中的土并没有定位,而五行(金木水火土)却是以土为主;春夏秋冬四时也依赖着它而运行,万物必须要凭借着土才能够生长。而论到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时候,则是以信为主了。
若是仁义礼智所谓四端的根源没有了信,则也不能成就其为仁义礼智了啊!所以中庸说:“诚是万事万物的始终本末,不诚便就虚妄无物了啊!”现在人说话的时候,对人并没有真诚心,这样子怎么能够自成其人呢?若是能够从此改过觉悟,言行一致,表里相应的话;则遇到了事情,就可以坦然的面对,经常的保有余裕,做到了仰不怍于天,俯不愧于人,这样岂不是很快乐吗?然而这是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啊!而且预防检讨起来,都是很难做到;所以千万不可以稍微的放松,使自己自绝于光明正直,而走入了黑暗满布荆棘的危险境界啊! 【再再析】 小人在古代亦称“鄙人”。与“国人”相对。
四郊之外土地为野或鄙。住在田野小邑的人,西周、春秋时称“野人”。
野人供赋税,服徭役。殷代野人绝大部分是战俘,实际为奴隶。
周代野人则是非本部族的客民、周代国人和野人的区别除住地、历史不同外,国人有姓氏,野人无姓氏;国人受教育,可入仕,野人只能务农;国人可当兵,野人则不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荀子.非相》:“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杨倞注:“鄙人,郊野之人也。”
《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再再再析] 恶奴型小人。
本来,为人奴仆也是一种社会构成,并没有可羞耻或可炫耀之处。但其中有些人,成了奴仆便依仗主子的声名欺侮别人,主子失势后却对主子本人恶眼相报,甚至平日在对主子低眉顺眼之时也不断窥测着掀翻和吞没主子的各种可能,这便是恶奴了,而恶奴则是很典型的一种小人。
谢国桢先生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一书中有一谝《明季奴变考》,详细叙述了明代末年江南一带仕宦缙绅之家的家奴闹事的情景,其中还涉及到我们熟悉的张浦、钱谦益、顾炎帝、董其昌等文化名人的家奴。这些家奴或是仗势欺人,或是到官府诬告主人,或是鼓噪生事席卷财物,使政治大局本来已经够混乱的时代更其混乱。
为此,孟森先生曾写过一篇《读明季奴变考》的文章,说明这种奴变其实说不上阶级斗争,因为当时江南固然有不少做了奴仆而不甘心的人,却也有很多明明不必做奴仆而一定要做奴仆的人,这便是流行一时的找豪门投靠之风。本来生活已经很好,但想依仗豪门逃避赋税、横行乡里,便。
4.小人无德什么意思
应该是有才无德吧!
出自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5.古人里的卑鄙小人
第一位、最有“成就”的一个小人:楚国费无忌
楚平王为儿子娶亲,派大夫费无忌前往迎娶。费无忌看到新娘如此美貌,便心生邪念,不顾一切快马回宫对楚平王细述姑娘之美,并进言趁太子尚未见面大王先娶之。好色的楚平王被巧舌如簧的费无忌说动了心,转眼间,这位本该成为太子夫人的秦国姑娘,便成了公爹楚平王的妃子。移花接木的费无忌,也成了楚平王的心腹。但他做贼心虚,因为他知道太子迟早要接班的。于是他诬陷太子要谋反。楚平王遂下令捕杀太子及老师伍奢父子,太子与伍子胥只好逃离楚国。数年后,伍子胥率大军复仇,楚国就这样被灭掉了,寻根溯源,费无忌实在是“功不可没”。
第二位、最有“魄力”的一个小人:西汉江充
他先是搅得赵王父子不得安宁,为报复私怨,诬告赵太子秽乱后宫,导致赵太子险些被汉武帝判了死刑,虽赦其死罪,太子地位却被废。后又蛊惑汉武帝,挑唆其父子关系,制造大量冤假错案,最后逼得太子造反被杀。这场大乱,史称“巫蛊之祸”,不仅白白死了好几万人,就连汉武帝自己也弄得骨肉相残,国家险些覆亡。
第三位、最阴险的一个小人:南北朝鲍邈之
他原来是太子萧统身边的一个太监,颇受信任。太子母亲病故不久要做“生忌”,要一太监值宿一夜,太子便让这个小太监去。不料他竟擅离职守,跑去和宫女鬼混,正巧被太子巡视时撞见。要是别人不杀也得严惩,太子宽厚,没有治他的罪,只是不如从前亲近了。哪知这小太监不识好歹,不思图报,反而怀恨在心,探听得皇上身体不适,便跑去密告太子请道士作法,埋蜡鹅咒皇上早死,密谋夺权篡位。太子受此不白之冤,又无法辩解,气急交加,一病不起,不久竟驾鹤西去,时年31岁。须知,此太子是编纂著名的《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文选》烂,秀才半”,就是对他的高度评价。想不到竟然死于卑鄙小人之手。
第四位、蔡伦(61或63?—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今湖南衡阳耒阳市)人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前后入宫给事(他有可能还是华南地区甚至江南地区第一位走进朝廷、入宫为官的人,是湖南历史上除了屈原以外第二位名人),汉和帝章和二年(88)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被封龙亭侯,高高在上,炙手可热。但在汉安帝建光元年(121),蔡伦因权力斗争而自杀身亡。
6.小人无耻,重利轻死
意思:品质低劣的人不齿于人,感受不到耻辱,重视利益而轻视死亡,从而不畏惧被杀死,更不会顾忌社会的非议。
出处:北宋邵雍的《小人吟》:“小人无节,弃本逐末。喜思其与,怒思其夺。小人无耻,重利轻死。不畏人诛,岂顾物议。”前二句的意思是指卑贱的人是不讲气节的,他们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喜欢提起自己帮助过他人的事情,厌恶提起自己对他人强取豪夺的事情。
扩展资料
小人无耻的相关历史故事
唐朝时,大将重臣郭子仪晚年退休后,在家忘情声色来排遣岁月。那时候,在唐史《奸臣会传》中列名的宰相卢杞,还只是一个尚未成名的小角色。
有一天,卢杞前来拜访郭子仪。他正被家里所养的一班歌伎们包围着,得意地欣赏音乐,一听说卢杞来了,郭子仪马上命令所有的女眷和歌伎,一律退到大会客厅的屏风后面去,一个也不准出来见客。
郭子仪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们奇怪地问他:“您平日接见客人,都不避讳我们在场,谈谈笑笑,无所顾忌。为什么今天接见一个书生,却要如此慎重呢?”
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而且他的长相很难看,半边脸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一样。你们女人最爱笑,平时没有事都要笑笑,如果看见卢杞的半边青脸,一定忍不住要笑,你们一笑,他就会记恨在心,一旦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就没有一个活得成了!”
不久,卢杞果然做了宰相,凡是过去那些看不惯他或得罪了他的人,他一律给以杀人抄家的报复。唯有对郭子仪的全家却很宽厚,即使郭家人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也曲为保全。在卢杞看来,郭子仪对他一向都是颇为重视的,因而便大有感恩知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