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齐大非偶”的典故及寓意
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成语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 "齐大非偶"的典故 春秋时代,齐僖公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郑国的太子忽。太子忽推辞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偶,齐国是个大国,不是我的配偶。
」 后来北戎部落入侵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援,太子忽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齐僖公又提起这件事,太子忽坚决推辞。
别人问他,他说:「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今天奉了父王之命来解救齐国之难,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换取自己的婚姻?郑国百姓会怎么说我!」就辞别而去。
成语示例: 陆徉为不知,以~,再以年貌悬殊,故意峻拒。
2.“齐大非偶”有什么典故,是什么意思
“齐大非偶”含义: 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成语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 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齐大非偶"的典故 春秋时代,齐僖公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郑国的太子忽。 太子忽推辞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偶,齐国是个大国, 不是我的配偶。」 后来北戎部落入侵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援,太子忽率领郑国的军队, 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齐僖公又提起这件事,太子忽坚决推辞。 别人问他,他说:「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 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今天奉了父王之命来解救齐国之难, 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换取自己的婚姻? 郑国百姓会怎么说我!」就辞别而去。
采纳哦
3.能不能解释一下“齐大非偶”的典故出自哪里
名称:齐大非偶
解释: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示例: 陆徉为不知,以~,再以年貌悬殊,故意峻拒。★《扫迷帚》第七回(其中~代表本词条:齐大非偶)
用法:作谓语、宾语;表示不敢高攀的谦词[1]
近义词:齐大非耦
典故:春秋时代,齐僖公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郑国的太子忽。太子忽推辞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偶,齐国是个大国,不是我的配偶。 后来北戎部落入侵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援,太子忽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齐僖公又提起这件事,太子忽坚决推辞。 别人问他,他说:“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今天奉了父王之命来解救齐国之难,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换取自己的婚姻?郑国百姓会怎么说我!”就辞别而去。
4.祖逖的典故
祖逖(266-321),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
成语,闻鸡起舞。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传说,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成语,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5.“齐大非偶”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
齐国的国君齐僖公有个女儿,名叫文姜。
齐 僖公想给她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夫婿,左挑右选,看 中了郑国的公子忽,于是派使臣去郑国说亲。郑 国的文武大臣听说齐国主动提亲,都十分高兴。
因为齐国是大国,而郑国弱小,经常受到诸侯国的 歧视,如果能与齐国攀上亲戚,不就有个靠山了 吗?所以郑庄公满口答应下来。 齐使走后,郑庄公派人请来太子忽,当面征求 他的意见。
太子忽却一口拒绝,说:“儿臣想应该 选择一个与自己身份相称的配偶。现在齐国强 大,郑国弱小,与他们不能平起平坐。
《诗经》上说 ‘求于自己,多受福德’,我想自己靠自己,用不着 依靠大国。所以儿臣不能娶齐僖公的女儿,请君 父恕罪(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郑庄公听了儿子的话,只好先让齐使回国 去了。
6.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
头悬梁
古代汉朝有一位学子名叫孙敬,他年少好学,用功刻苦,学习经常至夜深凌晨。
孙敬读书的时候,随时随地记笔记,经常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困倦至极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后悔不已。一天,他抬头苦思冥想的时候,目光停在了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然后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
于是每当他困倦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疼痛就会赶走睡意。从此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个方法,埋头苦读。
锥刺股
在战国时期,有个人叫苏秦,是非常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的时候,由于学问太少,曾到很多地方做事,都因学问少而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都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来增长学识。 他经常读书到夜深,困得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只要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间感到一阵剧烈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
扩展资料: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孙敬 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成语“悬梁刺股”中“悬梁”的主人公。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秦
百度百科-孙敬
7.齐大非偶的含义相关故事及具体含义
名称:齐大非偶 拼音:qí dà fēi ǒu 解释: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 示例: 陆徉为不知,以~,再以年貌悬殊,故意峻拒。★《扫迷帚》第七回(其中~代表本词条:齐大非偶) 用法:作谓语、宾语;表示不敢高攀的谦词[1] 近义词:齐大非耦 典故:春秋时代,齐僖公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郑国的太子忽。
太子忽推辞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偶,齐国是个大国,不是我的配偶。 后来北戎部落入侵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援,太子忽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
齐僖公又提起这件事,太子忽坚决推辞。 别人问他,他说:“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
今天奉了父王之命来解救齐国之难,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换取自己的婚姻?郑国百姓会怎么说我!”就辞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