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个铜人的故事三个铜人一模一样
在某个年代里中国人在洋人那得到了三个小铜人,洋人问诶,你知道这三个小铜人有什么区别么?中国人说不到啊?中国的专家用放大镜对准小铜人左看看又看看说没什么不对啊?难道你们蒙我们么?洋人说了没有啊,中国人奇怪了,好多大臣么们在一起讨论了这是为什么,一塌糊涂之时洋人拿起一个细细的软软的棍说;看看大臣们都凑过来了,拿出第一个铜人说了看看把木棒伸进了耳朵里从另个耳朵里冒出来了,大臣们说为什么啊?洋人说了这就说明有的人听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大臣们说哦,洋人们又拿出来第二个小铜人同样用小木棍伸进耳朵里结果从嘴里出来了,洋人们解释有的人听了话就从说出去了,第三个小铜人用了同样的方法结果却什么都没有,大臣们问为什么啊?洋人们解释了这种人是听进去了。
当场的大臣们都恍然大悟原来这样啊。
2.秦朝的铜人
目前,人们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 1.有人认为,楚霸玉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这12个铜人也一起烧毁了。
由于此说史元明载,故赞同者甚少。 2.有的学者指出,这12个铜人毁于董卓、孙坚之手。
东汉未年,董卓率兵攻人长安,便将其中的12个铜人销毁、铸成铜钱,剩下的两个被他迁到长安城清门里。至三国时,魏明帝曹睿下令把这两个铜人运往洛阳。
当工匠运到溺城时,由于铜人太重难以搬动而终止了运行。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的石季龙又把这两个铜人运到螂城。
到了前秦的秦王荷坚统一北方后,再从螂城将这两个铜人运回长安销毁。至此,前后经历了约600年的铜人全部都销毁了。
3.另有一种说法是,这12个铜人并未被毁掉。由于12个铜人是秦始皇生前的喜爱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营造好后,这12个铜人和其它精美的物品一起被当作随葬品而葬于陵墓之中。
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还不能展开,因而十二铜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或许只能到了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谜才能解开。
3.有关十二铜人的史实
有关十二铜人的文献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史记索隐》按:“二十六年有长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 《正义》引《汉书·五行志》云:“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於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
陈直《三辅黄图校注》三辅黄图卷之一:“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 《三辅黄图校注》引《三铺旧事》云:“铸金狄人,立阿房殿前。”
《长安志》引《三辅旧事》云:“秦作铜人,立在阿房殿前,汉徒著长乐宫大夏殿前。” 又云:“坐高三丈,铭其后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云:椎破铜人十及锺鐻,以铸小钱。《关中记》云:董卓坏铜人,馀二枚,徙清门里。
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
《过秦论》云:“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史料分析铜人的称谓 史料中有关铜人的称谓很多,大概有以下几种:钟鐻、金人、钟、金狄人、翁仲、铜人等。
将铜人称作“钟”,那是因为铜人是空心的,像钟的样子。将铜人叫“金狄人”,那是因为夷狄人是铜人的原形。
翁仲即铜像。铜人的重量和高度 关于铜人的重量史料中有这么几个数字。
①“重各千石”;②“钟小者皆千石也”;③各重三十四万斤;④各重二十四万斤。为什么会有四种数字呢,我们说这些数字均属估计数字(而实际上只有三个数字)。
非确切数字。推想,这么大的铜人也是无法一一去称的,重量只能是个估计。
千石之说只是泛指。十二枚铜人不是一样大,也不是一样重。
小者千石,大者应该大于千石。确切说来,应该有十二个数字才对。
石是秦时的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秦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6.26克,按最小数字一千石计,合今30715.2千克。
按二十四万斤计,合今61502.4千克,按三十四万斤计,合今87128.4千克。这就是说最小的一枚铜人重也在30吨以上,大的则在87吨以上。
关于铜人高度史料记载有三说:①:“高三丈”;②“坐高三丈”;③“有大人长五丈……铸而象之。”这就是说铜人的高度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三丈,合今8.12米;另一种可能是五丈,合今13.7米。
显然这个数字也不是确切数字,也是个大约数字。铜人的造型 ① 铜人的相貌应该是狄人相貌,服饰也是狄服。
② 铜人是坐姿。长五丈的人坐下来也差不多是三丈,与史料相吻合。
王莽梦见五枚铜人起立,可以说明这一点。 ③ 正背均有铭文。
史料有两说:“其胸前铭”;“铭其后”。铭文是由李斯撰文,蒙恬书写。
李斯是丞相,蒙恬是大将军。由此可见铭文档次之高。
铸造如此大的铜人,铭是必不可少的。从史料中零星铭文的内容推断十二个铜人应该均有铭文。
④ 铜人应该是空心的。按照铜的比重计,最大的重量87128.4千克,它的体积为9.8m3;最小的重量30751.2千克,它的体积为3.5m3。
这与身穿狄服,下有座子,高三丈的铜人造像比,数字小多了。可以见得铜人是空心的。
铜人造型的思考 “金人十二”,十二这个数字寓义着什么呢?十二这个数字很奇特。古时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称为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大地还有一种分法,先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再分出两个方向,这就是四面八方。
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见十二这个数字是能够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个统一的大地。
大地不就是天下吗?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个天下统一的封建王朝吗?至此,我们不难理解十二这个数字就寓意着“天下统一”。还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个月,如此往复便是千秋万代。
两者合一,十二这个数字解密后就是:天下统一,千秋万代。秦始皇所希望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夷是上古人对域外人的称谓,狄是地名,即现在甘肃的临洮。
秦长城西起临洮,临洮在长城内,也就是说原来的夷狄人现在已经成了国人。将铜人造像成夷狄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秦所建立的封建统一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大团结的国家。
铜人的铸造方法和过程推测 两千多年前冶炼技术还不发达的秦时,能铸造30到80余吨的铜器确属一件奇迹。它是怎样铸造出来的呢?据知,北京大钟寺有一口明代永乐铜钟,座高5.9米,重约5万公斤,内外满铸佛经文字,声音洪亮,荣膺为“钟王”。
研究认为它是采用地坑造型法铸造的。秦十二铜人采用的应该就是这一方法。
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个大坑,依坑作成范模,铸成后破坏范模,挖开地坑,将铸器拖出来。铸器小容易拖出来运走,铸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问题。
铸一个可以不计余力,批量浇铸就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聪明的设计者想出了办法:在地面上筑台,在台中心做范,铸成后破坏筑台,铸器即可容易运走。
铸下一个时,补好筑台,重做范模。秦十二铜人想必就是用这种方法铸成的。
范的问题解决了,铜水溶化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根据以往考古发现,在殷墟安阳小屯一带,曾在冶炼遗址里发现有坩锅残片,经复原,可盛铜液12.7公斤。按此推算铸造。
4.少林十八铜人
由陈少霞,季天生主演的电影《少林寺十八铜人》又名《铜马铁燕传奇》里面有一个场景,就是小红(本人猜测可能是由陈少霞饰演的)带着那帮小和尚唱了一首歌。这首歌请问哪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啊
这部电影我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一会儿,刚看到里面小红带着那群小和尚唱这首歌,我觉得很好听,可是不知道它的出处和名字
这部电影的相关资料链接/program/movie_detail.php?movieid=45509
5.12铜人在秦代表什么
齐王建昏唐无能,一味听信佞臣,毫无抵抗准备,而佞臣后胜早就接受了秦国的贿赂。所以,秦军一到,齐国立即上崩瓦解,齐王建被俘,齐亡,这样,中国历史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战国的历史至此告终,中国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肖灭六国以后,虽然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但在边境上,秦国军队仍在继续进行着战斗;另外,国内也有一些不稳定因素存在。因此,秦始皇为一了巩固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权,在乎定天下不久,除了在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官僚制度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铜人,立于咸阳。
据《三辅黄图》载:“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销锋镝以为盎人十二,立于宫门”。又据史书记载,铜人背后铭刻着李斯篆、蒙恬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等字样。铜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为历史上所罕见。
令人感兴趣的是,中国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这12个铜人呢?这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有一天,秦始皇梦中遇到天象大变、昏暗元光,且鬼神作怪,遂惊恐不已,在万般元奈之际,有一道人前来指点迷津:制十二金人,方可稳坐天下,秦始皇梦醒后,即下令将全国的兵器收缴集中于咸阳,铸成十二铜人。有的学者指出,秦始皇一生极信方士道人之言,再联系开国不久的担忧心情,此说是可信的。另一种说法是: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始终在忧虑和思考着如何长治久安、使江山传之万世的问题。而要坐稳天下、江山水固,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该收缴和销毁流散在民间的各种兵器。关十这一点,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一天,秦始皇在群臣陪同下,观看舞水火流星和各种杂耍,正在兴高彩烈之时,忽见一队杀气腾腾、手执刀剑干戈的武士上场表演。秦始皇见了,元疑触动了心病,于是日思夜想,寝食难安。这时候,正逢临挑农民送来一条消息,说是见到了12个巨人,当地还盛传着一首童谣说:“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听后,正中下怀,情绪为之一振。于是便假托征兆,借助天意,下令收缴民间所有的兵器,集中于咸阳,铸成了12个铜人。应该说,秦始皇收兵器造铜人,完全是出于政治上安定的考虑。至于假传天意,只是使之合法化的一种策略,这是不少统治者所惯用的伎俩。
可惜的是,今人已见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目前,人们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
1.有人认为,楚霸玉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这12个铜人也一起烧毁了。由于此说史元明载,故赞同者甚少。
2.有的学者指出,这12个铜人毁于董卓、荷坚之手。东汉未年,董卓率兵攻人长安,便将其中的10个铜人销毁、铸成铜钱,剩下的两个被他迁到长安城清门里。至三国时,魏明帝曹睿下令把这两个铜人运往洛阳。当工匠运到溺城时,由于铜人太重难以搬动而终止了运行。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的石季龙又把这两个铜人运到螂城。到了前秦的秦王荷坚统一北方后,再从螂城将这两个铜人运回长安销毁。至此,前后经历了约600年的铜人全部都销毁了。
3.另有一种说法是,这12个铜人并未被毁掉。由于12个铜人是秦始皇生前的喜爱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营造好后,这12个铜人和其它精美的物品一起被当作随葬品而葬于陵墓之中。
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还不能展开,因而十二铜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或许只能到了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谜才能解开
6.请问有关汉武帝建铜人的历史
传说,汉代人相信神仙可以降露人间,饮服神露,能使人长生不老。
对于这种说法,有一个人坚信不疑,他就是汉武帝刘彻。为了神仙降露,武帝下令在长安建章宫内建造神明台,高约67米,上面再铸造铜仙人双手捧铜盘,以此来求得仙露。
其实承露盘中承接的仙露,不过是早晚由于温差凝结在盘中的水蒸气。汉武帝就把这些凝结的水珠,当成了长生不老的仙露,将承接下来的露水交由方士。
方士再将露水和美玉的碎屑调和而成后,让汉武帝服下,并且告诉汉武帝这样就能长生不老了。可是公元前87年,汉武帝还是死了。
虽然不能使汉武帝长生不老,但铜仙承露盘如果保存至今,肯定是一件难得的工艺品。遗憾的是,汉朝灭亡以后,魏明帝曹睿,也就是曹操的孙子,下令将铜仙承露盘从长安搬迁到洛阳。
可没想到,在搬迁途中铜仙承露盘就被彻底损坏了,最后破损的部件也被丢弃得不知所终了。这段历史被《三国志》、《汉晋春秋》等很多文献记录,就连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第一百零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中,对这段历史也有描述。
唐朝的著名诗人李贺读到这段历史后还大发感慨,写下了《金铜仙人辞汉歌》一诗,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为后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北海以琼华岛为中心景区,琼华岛北坡风景为最美。
在琼华岛北坡的所有景物中,最为珍贵、最为特殊的当属“铜仙承露”。铜仙承露矗立在高台之上,四周有汉白玉石栏环绕,中间竖立着蟠龙石柱,龙柱的顶端站立着一个铜制镏金的仙人,铜人身着秦代宽衣大袖的服饰,面向北方,双臂舒展,高举着一个铜制托盘,向天承接着甘露。
铜仙承露是以铜与少量合金铸造而成,表面镀以黄金。起初铜仙全身上下金光闪闪,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早已经金衣脱尽,仅剩下古色古香的铜锈绿装了。
有几条路都通向铜仙承露,但是由于琼华岛上道路迷离,很少有人发现那个铜人。有人登过铜仙承露台,但再来时常会走弯路。
不熟悉路线的人,就更容易走到岔路上去,这样,铜仙承露就变得鲜为人知。 通向铜仙承露台的道路有三条,第一条是从白塔北面揽翠轩西侧的小门下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达铜仙承露台。
第二条是从琼华岛东坡向北,穿倚晴楼西行,沿着紫翠房的后面入山门,攀山路蜿蜒而上,经过嵌岩室,跨过石板桥,穿过小昆丘,也可以辗转找到铜仙承露。 第三条是从琼华岛的西坡亩鉴室北侧的小路绕过去,也可以到达铜仙承露。
古时候从道宁斋后面临山书屋东侧的小门出来,昂头便是铜仙承露台,但是这条路后来被封住了,所以暂不算数。 2200岁的铜仙如何来到北海 铜仙承露的珍贵,在于它的出身和两千多年来的辗转经历。
有很多旅游书籍上介绍它是乾隆仿造秦汉时期的“铜仙”制造的,但是根据目前可以查到的历史资料中,乾隆年间没有仿制过“铜仙”的任何记录。相反,在古籍《三辅旧事》、《汉书》、《庙记》、《西都赋》、《魏略》、《金铜仙人辞汉歌》等书籍文章中都有关于铜仙承露的记载。
尤其是在金朝,诗人元好问在游览北海后,所做的《西苑诗》中,特别提到了铜仙承露。 那么这个“铜仙”是从什么地方来到北海的呢? 铜仙承露又称“铜人”,俗称“铜仙承露盘”。
史料中关于铜仙承露的记载多得不胜枚举。古籍讲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六国收缴来的铜制武器销毁,回炉熔化后制作了十二个镀金铜人,立于阿房宫前,用以表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天下太平。
从此,铜仙承露就成为了和平安康的标志物。 秦朝灭亡后,历代帝王都将“铜仙”视为珍宝。
宋朝“铜仙”被收藏在北宋都城汴梁艮岳御苑中。当金军围攻北宋都城汴梁时,天寒地冻,城内长时间断炊,皇帝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命人打开艮岳御园之门,任百姓拆毁御园中的宫殿,以取暖避寒。
金军攻进汴梁,艮岳御苑之中早已经一无所有,只剩下寿山艮岳满山的太湖石和一个手撑铜盘的仙人了。 金人为了建设金中都宫殿,将艮岳御苑的太湖石和铜仙承露拆运到北京,堆在辽代遗留下的瑶屿行宫中的琼华岛上。
铜仙承露来到北海已经八百多年,作为阿房宫的遗物,计算一下,其至今也应该有2200多岁了。 “文革”中曾被当成烂铁卖 在“文革”中,铜仙承露险些遭到灭顶之灾。
造反派将其拉倒,汉白玉石雕龙柱也断为两截。铜仙人被当做废铜烂铁,卖到废品收购站,后来被文物部门发现,收藏起来。
据说是在陈毅元帅的支持下,于1971年得以复原。 根据历史文献对铜仙承露记述,经过对铜仙人的装束、服饰、纹饰等特征的研究,以及对铜仙承露的铸造工艺的分析,可以确定北海的铜仙承露是秦代的遗物,而且是阿房宫前十二个承露铜仙人中惟一的幸存者。
只是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金衣脱落,其特殊的身份被后人忽略而已。 铜仙承露是秦代阿房宫十二铜人中遗留下来的惟一实物,也成为北海乃至北京最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