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子野的故事
张先(990_一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圣八年中进士,做过县令一类的小官。他是个长寿词人,在北宋也是一个颇具声名的词人。其词秉承五代遗绪,规模虽隘,气格近古。他擅长小令,亦作长调,而长调却常用小令作法。这也可能就是人们说他是个“古今一大转移”者的原因吧。现在也有人说他是个“桥梁”式的作家,说是晏、欧与柳、苏之间的桥梁,似不能这么说,所谓“桥梁”者,当有人从上面过的,柳、苏似非通过他张子野才由晏、欧而变成柳、苏的,他们走的是别的路,与张先似无涉的。张先自己有一点“转移”,这话还说得过去。陈廷焯说:“自子野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白雨斋词话》卷一)这话说张子野,还不如说晏小山更合适。张先的词中有很多好句子,时人称之,他自己也很得意,如《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古今诗话》云: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
他的词里用“影”字的很多,除了上面他自己说的,还有“隔墙送过秋千影”,也是不错的句子。还有《千秋岁》中之“夜过也、东方未白凝残月”;《醉垂鞭》中之“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都是让人读了就忘不了的。但是子野词通篇皆好者并不多,所以我说他是“有句无篇的张子野”。李清照也说他“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冢?”
我们现在来说他两首词,先看他的《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关于这首词,有一则故事说,张先曾与一小尼有私约,但老尼性严,不得自由。小尼每卧于池岛中一小阁上,等到夜深人静,小尼潜下梯与张先相会。后来张先要远走了,他不胜其情,就作了这首词以道其怀。(《绿窗新话》引《古今词话》)这类“本事”常不能轻信,可也很难说绝对没那么回事。所以他姑妄言之,我们姑妄听之就是了。这是以女子之口吻写“伤高怀远”之意绪的,“无物似情浓”,写得极率直。张先别有《木兰花》词句云:“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可与此句同读。“离愁”二句,将离愁与柳的“千丝乱”合说,更加上“飞絮蒙蒙”,极言愁绪之难解难说。“嘶骑”三句点出与情郎分别,从此天各一方,不得消息。下片“双鸳”句,写徘徊池边所见,“双鸳”衬自身之孤。有双鸳在,故水也显得溶溶有温情,这也正照出自己之凄苦冷落。南北小桡(船)来来往往,写人有人的世界,己有己的世界,心境自不同,船自通而心不通,无人会此离人之意,此又使孤独更加深一层也!“梯横”,则不下楼矣,因人已去了。躲在小楼里,只剩下独独地对着冷月斜辉,愁夜难挨了。其实哪止此夜难遣?实在是夜夜难遣也!“沈恨细思”,凝结着千钧之力,皆因有上面数句垫底,直逼出末句“无理”之言:“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贺裳说这句词“无理而妙”(《皱水轩词筌》),所谓“无理”,即不合日常逻辑;所谓“妙”,则是因为通过此无理之表白,极见情之挚烈。从此一意义上说,这种“无理”是更高一层的合理。传说欧阳修极爱重此句,称张先为“桃李嫁东风郎中”(参见《过庭录》)。子野在这里把女主人公对爱情之挚着,对青春之珍惜,对幸福之向往,对无聊生活的抗议,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都一并在“桃李嫁东风”中写出了。
再看一首他的名作《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此词作者有小序云:“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嘉禾是现在浙江的嘉兴,“倅”指副职,是州县的佐贰之官。张先在嘉禾作判官时是仁宗庆历元年(参见夏承焘《张子野年谱》),那年他五十二岁。故此词为临老扶病时的伤春之作,自与少男少女之伤春不同。
“水调”是曲名,此处泛指歌曲,持酒听歌,令人想到曹孟德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已有伤老情绪的流露了。第二句“愁未醒”之“愁”,非新愁,是深愁也。“送春”数句,伤流年也,黄蓼园所谓“伤流光易去,后期茫茫也。”(《蓼园词选》)临老之人的感慨,都在“送春春去几时回”这一问中了。
2.北宋文学家晏殊的故事 晏殊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最重情
晏殊担任京兆尹时,看中了一个美女,纳为侍妾。每次通判张先到晏殊家中做客,晏殊必定把侍妾唤来炫耀一番,还让侍妾吟唱张先的词作。不想此举惹恼了夫人,既然进入晏府,就当谨守本分,怎可抛头露面,还唱那些淫词艳赋?夫人不好批评晏殊,就以女主人的身份,将侍妾卖给别人。晏殊虽然生气,也无可奈何。
多日后,张先又来了。席间颇为冷清,晏殊让人到教坊唤了几个歌伎前来。张先拿出最近写的一首新词,交给那歌伎。随即,歌伎开口唱道:“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最懂晏殊,知道侍妾出门,晏殊心中难合,就模仿侍妾口吻填了这首词。一曲听罢,晏殊心中极为惆怅。沉吟许久,他挺身站起,命人将那侍妾再次买了回来。
3.张先为什么被称为"张三影"
张先开始因为《行香子》这首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被人称之为“张三中”。
张先对人说:“何不称为‘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堕轻絮无影’,都是我的得意之句。”
世人遂称之为“张三影”。
扩展资料:
张三影本名张先,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
张先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张先
4.红杏尚书拜见“张三影”的典故是怎样的
宋祁的诗作辞文优美,描写生动。
他所作《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 闹”之句,为不朽名句,时人称他为“红杏尚书”。宋代另一位词人张先写过 一首《天仙子》,其中有一句“云破月来 花弄影”,是传诵极广的名句。
一天,工部尚书的宋祁去拜访任 都官郎中的张先,命人通报道:“尚书 要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 ”张先听后,急忙到大门口迎接客人。
他问对方说:“您就是大名鼎鼎的‘红杏尚书’ 吧? ”宋祁也打趣地说:“我正是那个 ‘闹’尚书。”两人相视一笑,谈得很投机。
宋祁对张先说:“大家现在都叫你 ‘张三中’,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张先说:“我的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几句,大概据此而来。 不过我对这个称号不满意。”
宋祁说:“那您喜欢什么样的 称号?”“‘张三影’更贴切。”“哪‘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 影’‘坠轻絮无影’三句都是我的得意之作,其中都有‘影’字。
所以称我‘张 三影’更好。”从此以后,人们都称张先为“张三影”。
5.简述张先在词史上的贡献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一丛花令》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比拟新颖而饶有风趣,可谓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而又生动,从而拥有“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具见阿袁《宋词故事——意中人欲弄花影》)。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他的诗歌在当时也享有盛名。
其词意韵恬淡,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上影响巨大,他是使词由小令转向慢词的过渡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张先词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他以善于用“影”字著名。宋祁很赞赏他《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称之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遯斋闲览》)。清末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张子野词云:“才不大而情有余,别于秦、柳、晏、欧诸家,独开妙境,词坛中不可无此一家。”(《词坛丛话》)陈廷焯又称:“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气格却近古。自子野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亦令我思子野不置。”(《白雨斋词话》)恰当地指出了张先在词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