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莱州历史故事有哪些
1、秦始皇三山祀阴主 秦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东巡海上,祀阴主于三山,并于峰顶盘石凿酒樽九个。
2、汉武帝三山祀阴主 汉元封二年(前109)春大旱,汉武帝到县城东北的万里沙处祈祷天神降雨,并至三山祭祀阴主。3、朱万年守城-莱州人为什么在七月初六过七夕节 崇祯四年(1631)冬闰十一月二十八日,登州(治所今蓬莱)将领李九成、孔有德兵变吴桥(今河北吴桥县),连破济属6县。
莱州知府朱万年闻后,昼夜运储粮草器物备战。次年正月,叛军攻陷登州、黄县,直逼莱州城。
此时朱万年部署已毕,官绅将吏各守其门,他自己坐镇南门。二月初一,新任山东巡抚徐从治、登莱巡抚谢琏抵城,初三,叛军步、骑万余,兵围莱州城。
四日开始攻城,炮轰、火烧、掘隧道、搭云梯,用尽种种伎俩,莱州城仍巍然屹立。其间,巡抚徐从治中炮身亡,朱万年协同谢琏戮力同心,坚守孤城。
兵变消息震惊朝野,朝中剿、抚之议争执不下。叛军攻城无术,便诈降,此时,兵部主抚派使臣正到达叛军军营,不容不信。
七月七日,朱太守未听劝阻,出城受降。刚到敌营便被缚,遂诱叛军至城下,大声向城上喊道:“我已无生理,贼精骑尽在此,急击之勿顾我也!”守军不忍。
朱万年挺身顿足大声辱骂以激怒叛军,叛军乱刀砍下,朱万年壮烈殉难,实践了其生前“生作奇男子,死为烈丈夫”的誓言。城上军民见状,弩炮齐发,毙敌过半。
军民众志成城,拼死拒敌。朝中,莱州人刘耳枝接到家乡急报,即刻持奏章面见皇帝,被主抚派挡住。
为救家乡危难,一头碰死在金銮殿外。皇帝得知真情,将兵部主事下狱,急发关宁兵,八月十九日解了莱州之围。
朱万年获赠太常寺卿,赐祭葬,并在殉难处建忠烈祠。据说,叛军将领曾叹道:“这莱州城,难道是铁打的?!”“铁打的莱州!纸糊的登州”一语,流传至今。
莱州民间,至今仍在七月初六过七夕节,就是为了避开太守朱万年七月七日殉难日。4、杨震以“四知”却金 汉永初二年(108),被称为关西孔子的杨震赴任东莱郡太守,途经昌邑县(今金乡县)。
因在荆州刺史任中曾荐举过才华出众的秀才王密为昌邑县令,时任昌邑县令的王密于暮夜之中赠十斤黄金致谢,杨震以“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收了所赠的黄金。杨震到任后,为官清正廉明。
后人在莱州府署修了“四知堂”以示纪念和颂扬。5、洪武年间大移民 元末明初的时候,由于战乱、瘟疫、洪水、旱灾等天灾人祸,莱州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一片荒凉。
明朝洪武二年(1369)朝廷从四川向莱州大量移民。根据调查和村碑记载,677个村(大多数是平原村)是直接从四川移民过来的,占到莱州市村庄总数的63%以上。
2.谁知道为什么莱州以前要叫掖县
今山东省莱州市,旧时称掖县。
莱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东经119°33′~120°18′,北纬36°59′~37°28′之间。东临招远市,东南与莱西市接壤,南连平度市,西南与昌邑市相望,西、北濒临渤海湾。
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人口88万。
辖11镇、5个街道办事处,24个居委会,1002个村委会,1067个自然村。市人民政府驻文昌路街道西北隅居委会。
地名溯源: 夏称莱夷地,有过国。商为莱侯国。
周属莱子国。战国时,齐置夜邑。
秦属齐郡东境。西汉置掖县,为青州东莱郡治。
晋为东莱国治。南北朝时,北魏分青州东部置光州,辖东莱、长广、东牟三郡,掖为州、郡治隋废郡改光州为莱州,领县九;后又废州复东莱郡。
唐复改东莱郡为莱州。宋、元皆沿唐制。
明升莱州为府,辖二州五县。清因之。
中华民国废府留县,由省直辖。1938年3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属胶东行署北海区。
1941年1月,析掖县南部置掖南行署。1956年3月,复并入掖县。
1988年2月24日,撤销掖县建立莱州市,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同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掖县一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单)夜邑万户”。
《说苑》作掖邑。以掖水(今南阳河)得名。
莱州之名始于隋朝。
3.蓝蛇的典故
蓝蛇的典故出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亦有叙述。在文献中蓝蛇出自梧州陈家洞,其头部有剧毒,尾部能解毒。当时的南方人会以蓝蛇之首合成毒药,并称为“蓝药”,毒性极猛,服药者须臾即死。
但只要立即吃下蓝蛇的尾巴,便可以解除毒害。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为图腾的氏很普遍。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记载,在美洲印第安人里面,就有9个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响尾蛇作为氏族的图腾。
蓝蛇或称南蛇,是中国古时传说中的蛇类,蛇头有强烈的毒性,而其尾部则有解毒功能。蓝蛇在文献中蓝蛇出自梧州陈家洞,其头部有剧毒,尾部能解毒。但只要立即吃下蓝蛇的尾巴,便可以解除毒害。
扩展资料:
中华民族是最早认识和利用蛇类资源的民族,早在2000年前的中国医药学著作《神农百草》就记载了部分蛇类产品的药用功效,《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记载的药用蛇类达十余种。中国民族乐器中使用蟒皮的除二胡外,还有三弦、手鼓等。
二胡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三弦和手鼓的历史也可追溯到500年以前。在蛇类资源利用上,不单单是中国的蛇类资源利用历史悠久和需求巨大,而且其他一些国家对蛇类资源也有着相当大的利用量。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蛇类出口大国之一,这也从另一方面影响着中国蛇类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鸡鸣狗盗的典故
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齐闵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於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
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於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5.结草衔环的典故,越详细越好
结草衔环来自于两个典故故事。
一,结草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在生病时,曾嘱咐他的儿子魏颗,在他死后,把一个没有生过儿子的妾嫁出去。后来武子病重了,又告诉魏颗,在自己死后让他这个妾陪葬。
武子死了以后,魏颗觉得父亲病危时的语言可能是神志不清时的胡言乱语,便依照他以前的吩咐把武子的爱妾嫁出去了。后来,魏颗领兵和秦国打仗,看见战场上有个老人把遍地的草都打成了结子,缠住秦军的战马,使秦军兵将纷纷坠马,魏颗因此获胜并俘虏了秦将杜回。
当夜,魏颗做了个梦,梦见在战场上结草的老人自称是那位出嫁妾的父亲,是用此来报答魏颗不把自己女儿拿来陪葬之恩的。
二,衔环
东汉杨宝在9岁时,从华阴山北捉了一只受伤的黄雀,杨宝把它带回家饲养,等伤好后把黄雀放了。过后,杨宝梦见黄雀化作一个黄衣童子回来报恩,自称是西王母的使者,并口衔4枚白环,说杨宝的子孙将来都会像白环一样珍贵。
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和玄孙杨彪果然都飞黄腾达。
扩展资料:
结草衔环
拼音:jié cǎo xián huán
释义:比喻感恩戴德,至死不忘。后世用结草衔环代指报恩。
用法造句:在动物界,乌鸦有反哺之心,羔羊有跪乳之意,我们人类更应该结草衔环,知恩图报才是。
人应该将感恩作为一种天性,把它视作一种美德。结草衔环的故事让人怡然,这说明了人们对有恩必报的推举。“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可以目视、可以口诵,更应该入心,不能忘记本分,做出背信弃义的荒唐事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结草衔环
6.椒房之宠典故从何而来
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椒房殿亦称椒室。因以椒和泥涂墙壁,取温暖、芳香、多子之义,故名。后亦用为后妃的代称。椒房之宠就是宫中女子受到皇帝宠信。
椒房出自《汉书.董贤传》:“又召贤女弟以为昭仪,位次皇后,更名其舍为椒风,以配椒房云。”颜师古注:“皇后殿称椒房。欲配其名,故云椒风。”
《三国志.魏.志文德郭皇后传》:“宜各自慎,无为罚”。裴松之注引《魏书》:“后常敕戒表、表武等曰:‘汉氏椒房之家,少能自全者,皆由骄奢,可不慎乎!’”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有椒房之宠的皇后有:陈阿娇【后来失宠】、卫子夫【后来失宠】、赵飞燕、阴丽华、汉明帝马皇后、汉章帝窦皇后、汉安帝阎皇后、汉顺帝梁妠皇后、汉桓帝梁女莹皇后【后来失宠】、魏文帝郭女王皇后、晋武帝杨艳皇后、汉昭武帝刘聪刘娥皇后、后燕昭文帝苻训英皇后、隋文帝独孤皇后、唐高宗武瞾皇后、辽圣宗萧菩萨哥皇后、明孝宗张皇后。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椒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