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八宝鸭的典故
1. 八宝鸭是上海名菜,以上海城隍庙老板店烹制最佳,深受食客欢迎。该店原来只经营便菜便饭,没有八宝鸭、八宝鸡之类的名菜供应。据说在30年代,有一位老顾客建议该店经营此类菜肴。当时店里的厨师不知此菜的制法,便到位于市中心的大鸿运饭店买了一只八宝鸡回来仿制,用光鸡配以栗子、笋丁、腕肝、火腿等辅料,上笼蒸熟。做成后香味四溢,鸡肉细嫩味鲜,很受顾客喜爱,不久便闻名全市。后来他们将八宝鸡改为八宝鸭,因鸭子胸腔比鸡大,皮肉薄,容易蒸酥。从那时起直到今天,八宝鸭比八宝鸡更为著名;
2. 此八宝鸭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但采用干贝、火腿、腕肝、鸡丁、冬菇、冬笋、栗子、糯米、虾仁、青豆等优质配料,还一改八宝鸭拆骨的传统操作法,用背骨鸭开背,填入配料,扣在大碗内,封好玻璃纸,再上笼蒸制的方法,这样制作的成品,不但鲜香味特别浓郁,而且形态丰满,菜形美观,再浇上用蒸鸭原卤调制的虾仁和青豆,使成品更丰富多彩,风格别具 。 3.糯米八宝鸭,清代宫廷名菜,原是江苏苏州地区的特色菜肴。据乾隆三十年正月乾隆南巡时的《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正月二十五日,苏州织造普福进糯米鸭子,万年春炖肉,春笋糟鸭,燕窝鸡丝’,其中'糯米八宝鸭‘是当时苏州地区最著名的传统名菜,清《调鼎集》和《桐桥倚棹录》都记载了’八宝鸭‘一菜及其制法。乾隆时已成为宫廷名菜。
2.中国菜名典故
中国菜源远流长,众多风味佳馔均为历代名厨所创,由於深受食者喜爱与推崇而流传至今。人们根据历史的传说编写了很多这些菜名的起由与故事,因而流传了许多烩灸人口的中国菜典故。
神仙鸭子
这是孔府的一个传统名菜,相传始于孔子七十四代孙孔繁坡时期,在孔繁坡任山西同州知府时,府内厨师以鸭子出骨,加调料入碗加盖,上笼蒸制而成,肉质酥烂,香气浓郁,滋味鲜美,孔繁坡品尝后,觉得此菜制法与众不同,上笼蒸制以点香三炷烧尽为度,滋味鲆美美胜于它菜,故取名为神仙鸭子
佛跳墙
福建名菜,现已成为闽菜中居首位的传统名菜,闽菜中的佛跳墙是由海参,鲍鱼,干贝,鱼翅,鸡,猪蹄筋,羊肘,鸽蛋等18种原料用酒坛煨制而成。特点是味道鲜醇,质地软嫩,入口即化,食后余香显著。
清代,福州官钱局宴请布政使周莲,席间一道菜是用几种海产品及鸡,鸭,羊肘,蹄爪,鸽蛋等煨制而成,极为可口。周莲命衙厨郑春发学习仿制,郑登门求教后,并改进工艺,多用海鲜,使此菜愈加鲜美。后来郑春发辞去衙,开办聚春园菜馆,在一次文人聚会时送上此菜,初名福寿全,乍一启封,浓香夺坛而出,食者纷纷叫好,有人即兴赋诗云。“坛启荤菜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遂由众人公议将此菜改名佛跳墙。百余年来风靡省内外,享誉港澳。
麻婆豆腐
四川传统名菜,始创于清同冶初年,当时成都北郊万福桥有一陈兴盛饭铺,主厨掌灶的是店主陈春富之妻陈刘氏。她用鲜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烧制而成。她烹制的豆腐,麻、辣、烫、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欢迎,人们越吃越上瘾,名声渐传开,因她脸上有几颗麻子,故传称为麻婆豆腐。从此名扬全国。
叫化鸡
江苏常熟名菜,又称黄泥煨鸡。相传明末清初时,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偶得一鸡,苦无炊具、调料,无奈,宰杀去脏后,带毛涂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熟后敲去泥壳,鸡毛随壳而脱,香气四溢。适逢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路过,试尝,觉其味独特,归家命其家人稍加调味如法炮制,更感鲜美。此后,遂成为名菜,并一直流传至今。
回锅肉
四川名菜,又称熬锅肉,传说这道菜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当时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时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隐家居,潜心研究烹饪。他将原煮后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猪肉去腥码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因为早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原味不失,色泽红亮。自此,名噪锦城的早蒸回锅肉便流传开来。
白煮肉
北京传统名菜,此菜创始于明末的满族,约有 300多年历史,清入关后从宫中传入民间。北京“砂锅居”饭庄制作此菜最为著名。传说,清乾隆六年(1741),砂锅居初建时,用一口直径 133厘米的大砂锅煮肉,每天只进一口猪,以出售白肉为主,由于生意兴隆,午前便卖完,摘掉幌子,午后歇业,于是在民间逐渐流传开一句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开水白菜
四川传统名菜。“开水白菜”原系川菜名厨黄敬临在清宫御膳房时创制。后来黄敬临将此菜制法带回四川,广为流传。30多年前,川菜大师罗国荣调来北京饭店掌厨,又将“开水白菜”的烹调技术带回北京,从而成为北京饭店高档筵席上的一味佳肴,“开水白菜”烹制不易,其关键在于吊汤,汤要味浓而清,清如开水一般,成菜乍看如清水泡着几棵白菜心,一星油花也不见,但吃在嘴里,却清香爽口,鲜美异常。
3.上菜时鸡不献头,鸭不献掌,鱼不献脊的含义及其典故
一般用餐上整体大菜时,鸡不献头,鸭不献掌,鱼不献脊。
这是因为鸡头有三多:皮多。骨多。结缔组织多;鸭掌除皮即骨,无可食之肉,鸡头\鸭掌对客人上菜不恭敬。
而鱼不献脊的说法不一。
其一:据清代钱泳<;;履园从书>;;所载:"绘会{是否指现在的绘鱼,不尽其详)鲜类,脊背有十二刺,应一年十二个月,有闰月则多一刺,如正月之毒在第一刺,二月之毒在第二刺,以此类推,其中毒之者,能杀人,主人恐误伤宾客,故不能献脊"。
其二:来自春秋战国时期,专诸用剑刺王僚的故事。专诸事先将剑藏入鱼腹内,献鱼时顺手把剑抽出,将王僚刺死。从此,献鱼不献脊便成了一条规矩了。其实鱼腹之肉,刺少肉嫩,味鲜美;脊背有鳍,刺多,肉质硬且些,不如腹部肥美,所以献腹不献脊表示恭敬放置时应头头左尾右腹朝前横在客人面前。
4.台城柳的典故什么
梁武帝萧衍的二皇子萧综自幼深得父皇宠爱,一天叔父告诉他:这么宠爱你的爸爸并不是你的亲生父亲。是你现在的爸爸谋权篡位,杀害了你的亲生父亲,不仅改朝换代,还掳走你的妈妈,组成新家庭。萧综听了非常生气,就在百官宴席质问梁武帝:你说,我是不是你的亲生儿子?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这么一闹,梁武帝脸上无光,亲生母亲吴淑媛也气得流产了。梁武帝勃然大怒就把曾经心爱的假儿子贬为庶民。
萧综跟着叔父萧宝夤投奔北魏,然后就起兵造反,萧衍出于父子情,说:如果能解你心头之恨,你就杀了我吧?也同样出于父子亲情,“杀,还是不杀?”这对萧综来说是个问题。
扩展资料
《台城柳》一剧以南梁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梁武帝的二皇子萧综与梁武帝萧衍、叔父萧宝夤的一段传奇历史。家仇国恨、兴衰生死、亲情、爱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人物繁杂的内心活动和情感纠葛。
《台城柳》既是“宣南俱乐部”2018年的收官之作,也是2019的开年大剧,“宣南俱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台城柳》一剧的看点是“两下锅”的表演形式。
其含有河北梆子和京剧两大剧种,运用多重空间手法来体现人物的悲惨命运,演绎一段别具一格的历史传奇。此剧不仅有河北梆子悲壮激昂的豪迈演绎,更有京剧苍韧有力的表现。
《台城柳》的剧本曾获“第四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优秀作品奖。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台城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宣南俱乐部”河北梆子专场 京城百姓欣赏《台城柳》“两下锅”
5.竹筒传书的典故简写
竹筒传书的故事,得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0年)说起,那年十一月,南方各地纷纷发生叛乱,为了平定叛乱,稳定江山,隋文帝紧急下诏,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
杨素率领水军渡江进入江南,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收复了京口、无锡等地,士气非常旺盛。于是,杨素一鼓作气,率领主力部队追踪叛军,一直追到了海边。
面对绵延的山脉和茫茫的大海,杨素一面命令大部队就地驻扎,一面指派行军总管史万岁率领军队两千人,翻山越岭穿插到叛军的背后发动进攻。 史万岁率部猛进,转战于山林溪流之间,前后打了许多胜仗,收复了大片的失地。
当他想把胜利的战况向上级汇报时,却因交通的阻绝和信息的不畅而无法与大部队取得联系。一日,他站在山顶临风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状随风而舞,忽有所悟,立即派人截了一节竹子,把写好的战事报告装了进去,封好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
几天后,有一个挑水的乡人看到了这个竹筒,便打捞起来打开一看,发现了史万岁封在里面的报告,便按报告上的提示将它送到了杨素手中。史万岁一去无音讯,不知生死,为此杨素正焦急不安,忽见乡人送来报告,大喜过望,立即把史万岁部队接连取得胜利的战况向朝廷作了报告。
隋文帝听到喜报,龙颜大悦,立即提拔史万岁为左领军将军。然后,杨素率领大部队,继续乘胜追击反隋散兵,没用多久,就彻底平定了叛乱。
参考资料:/link?url=mtSrPDs7OIyusFxIL_-TQKQ66n-Ww6yrSzwmlqyN63poYR2_F6iODLcdw9L8ha#9。
6.法云寺典故
法云寺位于山西省万荣县城八公里处,海拔一千四百一十一.二米的孤峰山(亦称孤山),在其主峰绝顶一圈椅式的避风向阳处。因其天将雨时,云笼山峰,寺藏云中,故名“法云寺”。身临其寺,视野开阔,东望巍巍稷王,西眺滔滔黄河,南瞻银湖死海,北观蜿蜒吕梁。法云寺是孤山八景之一。清乾隆年间张觉曾为其赋诗曰∶“寺驻孤山顶,超然独不群。无潭施法雨,有谷布兹云。万象空中显,诸峰足下分。登临莫私语,惟恐碧霄闻。”寺院在前方不远处有一座清康熙间建造的和尚墓,墓上有青石砌筑的单层小舍利塔。塔身竖刻“十方普同塔”五字。塔下是方形墓室,旁有一碑,上刻:“清本山中兴玉云和尚”。”保存基本完整。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法云寺周围还有西天门、海眼、舍利塔、石碾、石磨等。“海眼”是一个深三十多米、口径五米的大山口,亦称“发云洞”,据说直通海底,为天然神秘奇观。每当大雨来临
风景
“海眼”腾云吐雾,山体雨雾蒙蒙,颇为神奇壮观。自古以来,在陕西的韩城、渭南,河南的洛阳、三门峡,山西的运城、临汾等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乡民便有“孤山戴了帽,长工睡大觉”的农谚流传。“海眼”旁有一如神斧劈开的石缝通道,两边石壁陡立,游人到此,只能单人通过。更为难解的是在通道北口的上空高架著一间房屋大小的整块巨石,与两边石壁构成石门,天然合成,奇特惊险,堪称一绝,此乃“西天门”。石壁上刻有一尺见方的“西天门”三个字,系明嘉靖年间所作。
《法云寺》
千年古刹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勾践旧国古会稽,南山拥郭分东西,
城门大路引绳直,西走百里皆平堤。
建筑
客行欲晓到梅市。喔喔尚听城中鸡。
法云古寺临大泽,风皱百顷青玻璃。
迎来送往此其地,素壁时见前人题。
乖离会合浩莫计,历观名氏空含凄。
山僧惯见为客叹,荣悴从来如夜旦。
法云寺
明年吾栖插天半,世事君须倚阑看。
《游法云寺》
山口向东开,神灵海上来;
人言钟秀地,文脉赛蓬莱。
古寺两松老,昌潍三水裁;
兴衰皆有脉,风雨度高台。